9月18、19日,学校党委书记翁礼成教授先后在江门、广州两校区为师生代表讲授新学期“思政第一课”。课程以“九三大阅兵的目的、过程与历史意义”为题,把阅兵放在“百年变局加速演进、民族复兴进入关键期”的宏阔时空坐标中,带领200余名师生完成一次“从历史走向未来”的思想拉练。


目的维度:从“胜利纪念”到“和平宣示”

翁礼成教授开宗明义:九三阅兵绝不是简单的“兵器展”“秀肌肉”,而是中国向世界递交的“和平宣言书”。他把阅兵的时代目的浓缩为五个落点: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致敬先辈,固化国家记忆;以国际通行的阅兵语言对话世界,展示中国维护和平的正当角色;用新式装备体系化亮相,发出“科技自立自强”的最新信号;对内激发全民尤其是青年的爱国情怀与奋斗动力;向全球重申“战后秩序不容颠覆、侵略历史不容翻案”的底线共识。

过程维度:“首次”背后的体系革命

授课现场,翁礼成教授用“八个首次”带学生复盘阅兵,他指出,每一次“首次”,都是作战思想、科技水平、组织形态同步跃升的结果。

意义维度: 把阅兵镜头拉远,历史才看得真切

最后,翁礼成书记语重心长向同学们深刻阐述了九三大阅兵的历史意义。大阅兵振奋了中国人民的自豪感,还能对潜在的敌对势力形成有力震慑;大阅兵提醒世界不要忘记二战的本质,不要让历史被随意篡改;大阅兵不仅是军事展示,更是一种历史宣告;大阅兵不仅仅属于中国,它更是对国际秩序和反法西斯大义的再次确认。九三大阅兵告诉世界,历史真相不能被抹杀,任何强权都无法任意重写这一段人类共同的记忆。
青年回响:把“震撼”转化为“奋斗”

互动环节,学生生提问:“身处和平校园,我们怎样与阅兵‘同频’?”翁礼成教授给出三个关键词——专业精深:把技能练在解决“卡脖子”的一线;国际表达:用世界听得懂的语言讲好中国和平故事;底线思维:任何时候都保有“能战方能止战”的清醒。

下课铃响,全体学生自发齐诵“铭记历史、吾辈自强”。不少同学在朋友纷纷表示:“今天我们不是在‘看’阅兵,而是在‘认领’一代人的使命。”
初审|林欣霖
复审|梁杨清
终审|潘京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