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深入推进增城区“1+7+N”校地宣传思政联盟,推动校地宣传思想工作和党建工作的创新发展,11月14日上午,在广州华商职业学院行政楼715会议室举行增城区“1+7+N”校地宣传思政联盟工作会议。增城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区新闻出版局局长杨荣邦,增城区委宣传部理论科科长冉悦文、九级职员廖雨谦,省政府督导专员、学校党委书记翁礼成,党委宣传部部长潘京萍出席会议。

会议伊始,广州华商职业学院作为增城区“1+7+N”校地宣传思政联盟单位,学校党委书记翁礼成介绍了增城区“1+7+N”校地宣传思政联盟的总体情况,回顾了在校地宣传和党建工作方面的合作历程与成果,并对增城区“1+7+N”校地宣传思政联盟的扩容提出了建议。他介绍,近年来,广州华商职业学院在宣传思想工作与社会服务领域积极作为,不仅深度参与广东省民办高校党建学会增城片区高校党建工作研讨会,与各兄弟高校保持密切沟通与合作,更在理论研究与宣传方面取得丰硕成果。联盟自成立以来,主要开展了增城区“万名学生同上一堂思政课”、“红荔讲坛”、理论阐释、理论宣讲、大篷车进校园、建设“三类教育基地”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活动等,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随着朱村科教城更多高校的进驻,建议联盟进一步扩容,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联盟数量,增强联盟的影响力,如何形成有效的沟通机制是关键。

交流会上,增城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区新闻出版局局长杨荣邦表示,近年来,“1+7+N”校地宣传思政联盟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已构建起坚实的合作基础,为校地思政教育融合与宣传思想工作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然而,面对新时代思政教育的新要求与挑战,联盟未来的发展仍需进一步探索与商讨,以形成更具活力与实效的合作机制。一方面,如何打造一个校地双方能够精准发力、项目落地的合作平台,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这要求联盟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各学校的特色与优势,明确各自在联盟中的定位,形成差异化发展路径。例如,可以针对思政教育、文化传播、社会实践等不同领域,开展深度合作与资源共享,确保各项活动既能体现学校特色,又能切实服务地方发展,最终惠及学生、学校与地方三方。另一方面,如何吸引更多高校加入联盟,形成广泛共识与长效合作机制,也是未来发展的关键。这需要建立健全沟通协调机制与利益共享机制,确保各方在合作中能够平等对话、互利共赢。联盟扩容很有必要,需要进一步加强沟通合作,形成机制。

党委宣传部部长潘京萍提出三个“共性工作”的完善,以实现校地宣传思政联盟传统的延续与创新的发展。第一,在课题申报上可与“三下乡”进一步结合;第二,理论宣讲的规模可覆盖到地方镇、街道及中小学;第三,将“红荔讲坛”与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结合,提升宣传效果,增强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杨荣邦作总结讲话。他指出,在校地宣传思政联盟建设过程中,可以通过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双向驱动,以岭南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内核,深入挖掘增城本地非遗、历史地标及生态资源中的特色元素,推动文化资源转化;同时要强化校地工作对接,将联盟做大做强,达成资源共享、人才培养、双向赋能的共赢局面。

此次校地宣传思想党建共建会议的成功举办,不仅加深了增城区委宣传部与广州华商职业学院之间的友谊与合作,更为双方在未来的宣传思想工作和党建工作中携手共进、共创辉煌提供了有力支撑。双方表示,将继续保持密切沟通与协作,共同推动思政教育创新,充分发挥联盟作用。
来源|党务工作部
初审|马晶晶
复审|梁杨清
终审|潘京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