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9日,广州华商职业学院通识与教育学院教师、课堂革命试点班40余名学生一同走进增城区省级农业丝苗米产业园,开展劳动教育户外研学,沉浸式体验农耕文化。
田间课堂 科技与人文交织
活动伊始,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的专家详细讲解了丝苗米的起源、发展及种植技术,从播种到收获的全流程让同学们深刻感受到“粒粒皆辛苦”的内涵。

师生们步入现代化丝苗米种植基地,了解大疆无人机和耕种机器在农业中的实践应用,智能守护稻田生态平衡,提高粮食产量。同学们在稻田上开上播种机,操作无人机喷洒农药,亲身体验了科技的魅力。






学生了解无人机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并体验无人机喷洒农药


学生体验驾驶播种机

创新实践 米咖与农耕的碰撞
在增城丝苗米生产基地,师生们亲身体验了“米咖”制作。将传统丝苗米与现代咖啡融合的创新饮品,不仅展现了农业产业的跨界活力,更激发了同学们对农产品深加工的思考。





学生体验咖啡制作
在收割稻谷活动中,学生们分组竞赛,按照传统收割技艺比拼速度与质量。一位学生感慨:“原来一碗米饭的背后,是如此繁复的劳作与科技支撑。”







学生体验稻谷收割
劳动育人 传承与担当同行
活动尾声,师生们围坐在一起分享收获。有人畅谈对乡村振兴的期待,更多人表达了对农耕文化的敬畏。教师们总结道:“劳动教育不仅是体能与意志的磨练,更是价值观的塑造。希望同学们通过亲身体验,理解爱岗敬业的真谛,成为农业现代化的参与者与推动者。”

未来展望 共绘乡村新图景

此次研学活动,不仅让师生们近距离观察了智慧农业的运作,更在田间地头种下了责任的种子。从绿色防控技术到文化传承,从团队协作到创新实践,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科技的力量与人文的温度。我校将持续探索劳动教育新模式,为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新时代青年贡献力量。
风吹稻浪,终有回响。这堂行走在田间地头的劳动教育课,让劳动精神与工匠精神在青年心中生根发芽。
来源 | 通识与教育学院
编辑 | 应德琴
初审 | 黄奕琳
复审 | 梁杨清
终审 | 程 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