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志略:全国人大代表、华商杰出校友,广州华商职业学院2012级市场营销专业学生。
4月28日上午,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2426人受到表彰,包括1670名全国劳动模范和756名全国先进工作者。
全国人大代表、华商杰出校友廖志略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作为广东省唯一的基层农业劳动者代表上台接受表彰。

廖志略参加学习贯彻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精神座谈会
4月29日上午,廖志略受邀参加学习贯彻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精神座谈会。
廖志略校友的获奖,是广州华商职业学院乃至华商科教集团创办近20年来人才培养的标志性成就。
在廖志略校友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的荣光时刻,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位“新农人”扎根乡土、振兴产业的奋斗足迹,更是广州华商职业学院深耕职业教育沃土、践行育人使命的生动答卷。
从化橘红田埂上走出的这位全国劳模,其成长轨迹始终与廖榕就董事长“创百年名校,育华夏英才”的教育理念同频共振——从廖董事长以教育家精神点燃学子的家国情怀,到华商科教集团将“集团服务好学校,学校服务好师生”的服务意识融入育人血脉,广州华商职院“厚德 励志 博学 创新”校训精神,为学子锚定“创业报国”的人生坐标。学校以产教融合为犁铧深耕职教沃土,将课堂化作滋养技能的活水,让理论在乡村振兴的田野上生根抽穗;依托“百千万工程”搭建产教协同的“立交桥”,既锤炼学生以数据思维破解产业痛点的智慧,又以“非遗+”为支点,用一根网线串起传统技艺与现代市场的产业链,使课堂与乡村共振、人才与时代同频。
传承华商优良文化
廖志略校友在2023年回母校作报告中讲述,受廖榕就董事长的爱国情怀、教育情怀和慈善文化熏陶,他要把华商的这种优良文化传承下去。廖榕就董事长一心一意办教育,以“创百年名校,育华夏英才”为人生奋斗目标;他提倡的“集团服务好学校,学校服务好师生”理念深入人心,广大师生交口称赞,这和他在农业合作社做的服务管理工作的理念是相通的,服务做好了,高质量发展就有了保障;对此,他始终热心公益,捐赠慈善款项共逾1.9亿元。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廖志略代表培林合作社向社会捐赠用于防疫的化橘红产品价值累计超60余万元,当地果农、企业和其他爱心人士、机构也纷纷积极捐赠化橘红产品,累计价值超过4000万元。

华商科教集团廖榕就董事长(右一)为廖志略校友(左一)颁发“全国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卓越奖学(教)金”证书
廖榕就董事长以实际行动诠释了教育家的担当,而廖志略则让善行在新时代继续发光发热。慈善不是一时的捐赠,而是一种价值观的传承。从廖榕就董事长到廖志略校友,慈善精神薪火相传。他们证明,真正的成功不仅在于事业有成就,更在于对社会的影响与贡献。

华商科教集团廖榕就董事长(右一)与廖志略校友(左一)
母校培养,助力产业振兴
廖志略校友从广州华商职业学院市场营销专业的毕业生,到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他的成长轨迹深深烙印着母校的教育印记。
高考填报志愿时,他坚定选择了广州华商职业学院的市场营销专业,他希望“学成后一定要回来从事化橘红行业,帮助乡亲们解决销售难题”。
在校期间,他系统掌握了市场分析、品牌推广等专业知识。此外,他还担任班长、营销协会副会长,积极参与创业大赛、营销策划比赛,并荣获国家励志奖学金和“优秀毕业生”称号。这些经历为他日后返乡创业奠定了坚实的专业基础,并为他日后推动化橘红产业升级奠定了坚实基础。

廖志略(右二)
母校的课程教会他如何挖掘产品价值、拓展销售渠道。2015年毕业后,他回到化州,面对化橘红“销售难”的困境,运用所学知识,创新营销模式——通过短视频推广、电商平台销售,成功打开市场,使化橘红从地方特产走向全国。
他感恩师长。毕业那么多年,他依然心念母校,与师长保持密切的联系,师长们也一直以各种方式默默的支持着他的事业。
作为“90后”新农人,他扎根家乡茂名化州,带领3000余户果农振兴化橘红产业,并成功推动化橘红纳入国家“药食同源”目录。他的故事,不仅是个人奋斗的缩影,更是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
十年磨一剑,“90后”新农人的蜕变
廖志略,现为全国人大代表、化州市培林橘红种植专业合作社社长、化州市化橘红产业协会会长、化橘红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的成长故事是一个从农村留守儿童到乡村振兴带头人的励志典范,展现了新时代青年扎根乡土、反哺家乡的担当与智慧。

从“苦农”到“兴农”的蜕变。2015年毕业后,廖志略回到化州投身化橘红产业。初期,他虚心向长辈学习种植技术,每天早出晚归“泡”在果园里,逐渐成为广东省农业农村厅认证的“农村乡土专家”。

廖志略(右二)在向果农讲解栽培技术
2017年,他筹集30万元资金成立“化州市培林橘红种植专业合作社”,采取以创新联农机制,筑牢共富根基,采用“合作社+公司+基地+产业协会+村委会+农户”六位一体的经营模式,推动化橘红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
然而,初期因销路不畅,合作社一度负债超500万元。面对困境,他尝试传统展销无果后,转而开拓电商渠道,带领果农尝试以文化赋能的形式,摸索短视频创作推广化橘红,最终实现了价值转化。2021年起,合作社线上销售额突破2300万元,带动3000余农户年均增收3万元。化橘红全产业链产值也从2019年的30多亿元增至如今的115亿元,带动了35万从业人员的增收。
为乡村振兴发声。2023年,廖志略当选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他带着化橘红果和家乡泥土赴京参会,提出“化橘红纳入药食同源目录”“支持化橘红申报国家非遗”等建议。2024年8月,他的建议成功推动化橘红被列入国家药食同源目录,为产业升级开辟新路径。2024年两会期间,他作为广东代表团唯一的农业代表发言,用“一块泥土、一枚化橘红果、一张书签”生动诠释广东“土特产”,获得参会代表高度赞扬。

感恩母校,激励学子。廖志略始终心系母校,2024年返校作“赓续华商基因,谱写青春华章”主题报告,并签约“非遗进校园”项目,推动化橘红文化传承。他说:“接受高等教育不是为了摆脱贫困的家乡,而是要帮助家乡摆脱贫困。” 他的事迹成为华商学子的榜样,激励更多青年投身乡村振兴。

2024年在学校的积极推荐下,廖志略经过层层选拔,先进事迹脱颖而出,获评“全国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卓越奖学(教)金”。廖志略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用知识、创新与坚守,让传统产业焕发新生,真正实现“一片化橘红富一方百姓”的乡村振兴梦。
2024年,他用10年实现了第一个梦想:把化橘红卖到全国;2025年他的第二个梦想正式起航:把化橘红推广到全球。廖志略建议将化橘红炮制技艺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希望通过非遗保护推动化橘红文化走向海外。同时,他为了更有利于让化州橘红走向全国各地,建议加快推动深南高速茂名段建设。

职教育才,振兴乡村
从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到全国人大代表,从返乡创业青年到化橘红产业领军人物,广州华商职业学院校友廖志略的成长轨迹,是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的生动写照。作为一所高职院校,学校坚持“创百年名校,育华夏英才”的办学理念,秉承“厚德、励志、博学、创新”校训精神,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深度塑造起到了重要作用。
学校注重实践导向教学。组织学生参与营销策划大赛,廖志略“学以致用”,曾带领团队在销售竞赛中屡获佳绩,积累了宝贵的实战经验。在直播经济兴起前,学校已开设电子商务营销课程,为廖志略后来通过短视频推广化橘红奠定基础。
校企合作助力产业振兴。校友企业与学校共建校企合作实践基地,是校企合作扎实开展的一种形式,是真正把校友资源融入学校建设发展,将校企产学研合作落到实处。学校联合校友企业提供电商培训、供应链支持,在人才培养、就业创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等方面加大合作力度。

廖志略(左二)与学校、桃花岛签订校企合作协议
塑造社会责任担当。廖志略与学校合作推动化橘红文化传承,让非遗技艺走进课堂。同时被受聘为学校“创新创业导师”,激励更多学子投身乡村振兴。廖志略是职业教育的杰出代表,他的成长证明高职院校同样能培养出国家栋梁。他的故事印证了职业教育的广阔前景,也为职业如何服务国家战略提供了鲜活样本。
这份跨越课堂与乡村的育人答卷,既印证了“厚德、励志、博学、创新”校训精神的深耕之力,更诠释了职业教育“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的深刻内涵:当廖志略以全国人大代表的身份带着“一块泥土、一枚化橘红果”走向全国时,他带回的不仅是劳模勋章,更是一个职教品牌以躬耕之姿培育时代新农人的时代启示——唯有将产业需求化为课堂养分,以文化情怀滋养创新根系,才能让更多学子如化橘红般扎根热土、向阳生长,让职业教育的沃土真正成为孕育大国工匠、书写乡村振兴的星辰大海。
图文来源|校友会 党务工作部 羊城晚报
初审|黄奕琳
复审|梁杨清
终审|潘京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