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广州华商职业学院数字财经学院毕业生邱淑湘的故事引发关注。从实习生到合伙人,她仅用5年时间便完成职业飞跃,成为华业向阳(广东)会计师事务所最年轻的管理层成员,其成长历程成为职业教育与实战能力深度融合的典范,正是数字财经学院“数字化+财经”育人模式的生动注脚。

邱淑湘被聘为事业合伙人
数据透视:产教融合的硬核答卷
初级会计师考试通过率超20%,财会专业升本率达30%,就业率及对口就业率分别达 98%和85%,企业满意度超98%。近五年学生斩获国家级技能竞赛奖项5项、省级40 项,2024年勇夺金蝶云管理创新杯全国总决赛一等奖,并获 1+X 证书“示范性考核站点”等荣誉,培养出的学生被企业称为“上岗即用型人才”。

破界创新:打造财经教育的“数字操作系统”
“传统财经教育正面临‘数字断代’危机。”学院院长杨玲教授指出,“我们构建的‘数字财经能力图谱’,将人才培养目标细化为数据采集、智能分析、系统运维等六大核心模块。”

教学楼 实训楼外观
学院与金蝶、用友等龙头企业共建的“会计工厂”独具特色:占地 2000㎡的实训中心配备智能报税机器人、区块链票据系统等前沿设备,学生在企业导师带领下,年均处理真实账务数据超10万条。这种“校中厂”模式使教学与产业需求保持“零时差”同步。


实训楼内部
课程革命:把企业机房搬进课堂
《大数据财务分析》等活页式教材,设计容纳了来自多家合作企业的真实案例。课程负责人展示教学系统:“这套虚拟仿真平台复刻了企业财务共享中心的全流程,学生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从数据清洗到税务申报的完整作业。”

课堂现场
学院成立了数字化教材编写委员会,组织开展数字化系列教材的编写工作。教材内容对接职业标准和岗位(群)能力要求,以真实生产项目、典型工作任务及生产案例等为载体组织教学单元,以项目化、任务式、模块化为教学形式,增强教材的实践性,实用性和适应性。

部分自主开发教材封面
目前开发数字教材10部(公开出版3部),发表论文78篇,获省级教学能力大赛奖项6次,建成含9间实训室、10个虚拟平台的数字化基地,资产总值1300万元。与之配套的“阶梯式实训”体系,通过基础操作层、系统应用层、决策支持层的递进培养,让学生实现从“数字小白”到“智能管家”的蜕变。
师资重塑:高校教师与企业导师的“双螺旋”结构
在课程革新实践中:向上对接金蝶、新道等头部企业技术标准,将财务RPA开发、智能审计等14项前沿技术转化为教学模块;向下扎根粤港澳大湾区100余家合作企业真实需求,校企双导师协同开发出“财务云系统运维”“大数据智能风控”等10门场景化课程,确保课程体系始终与产业变革同频共振。

场景式教学现场
“我们要求教师每年至少赴企业顶岗实践60天。”学院院长杨玲教授介绍,学院专任教师中“双师型”比例达73%,副高及以上职称达58.5%,形成独特的“懂业务”的IT 教师,“懂技术的财务专家”师资矩阵。

生态共建:编织产教融合的“数字神经网络”
校企合作深度推进与金蝶、用友等企业共建产业学院和研究中心,开设订单班培养295名专项人才,参与制定《代账行业记账标准模板》,加入7个产教融合共同体。

学院牵头成立新商科产业子联盟,举办2次全国研讨会,接待20批次院校考察交流。社会服务成效显著,开展“三下乡”实践及500余人次职业培训,完成5项企业横向课题,5名教师受聘企业顾问。南方网、广州日报等主流媒体持续报道改革成果,金蝶集团官网专题展示合作成效,形成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示范效应。

在广州华商职业学院数字财经学院,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实训室的尖端设备,更是教育者对产业变革的深刻洞察。当传统的会计电算化教室升级为财务机器人实验室,当企业真实数据成为教学素材,这种深度的产教融合,正在重塑职业教育的DNA。
来源|数字财经学院
编辑|陈姿婷
初审|黄奕琳
复审|梁杨清
终审|潘京萍
.